近些年来,连云港市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扩大开放求突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市就业人口的需求变化,对我市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等产生了积极影响,人口发展变化又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人口与经济的交织互动深刻影响着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
一、连云港人口发展的新趋势
2010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人口控制政策,大力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人口的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连云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总量反降为增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连云港人口由持续下降逐步转为平稳增长。2016年,连云港常住人口为449.6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9.93万人,年均增长0.35%,连云港人口增长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平稳,2010年至2016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28‰至5.03‰之间波动。
(二)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显著提高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连云港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8.66年上升为8.84年,其主要因素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大幅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6万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5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3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7189人上升为1029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116人上升为1454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983人减少为3646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171人上升为25280人。
(三)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
随着建国后两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老年人口,连云港人口开始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连云港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2016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47.89万人,比2010年增加7.5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5%,比六普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表2显示,随着0-14岁年龄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市的人口老龄化将呈逐年加快趋势。
表1:连云港人口老龄化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单位:%
2016年 |
2015年 |
2010年 |
2000年 |
|
0-14岁人口比重 |
19.25 |
19.24 |
19.47 |
26.78 |
60岁以上人口比重 |
16.93 |
16.7 |
13.28 |
9.85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
10.65 |
10.59 |
9.17 |
7.05 |
老少比 |
55.32 |
55.04 |
47.08 |
26.32 |
(四)人口红利仍然可期
判断人口年龄结构是否进入人口红利期,国际上一般把总抚养比50%作为界定标准,即负担系数小于50%时进入人口红利期或人口机会窗口打开,超过60%时为进入人口负债期或人口机会窗口全部关闭。
表2:连云港人口年龄结构及总抚养比单位:%
年份 |
0-14岁 |
15-64岁 |
65岁及以上 |
总抚养比 |
2000 |
26.78 |
66.17 |
7.05 |
50.12 |
2010 |
19.47 |
71.37 |
9.17 |
40.12 |
2015 |
19.24 |
70.17 |
10.59 |
42.50 |
2016 |
19.25 |
70.1 |
10.65 |
44.04 |
2016年,连云港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315.1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0.10%,与六普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1.38万人,比重下降了1.27个百分点。表2显示,2016年,我市人口总抚养比为44.04%,比六普上升3.92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持续增长是促进总抚养比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据测算,未来十年,我市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维持在70%左右,总抚养比维持在45%左右,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保持小幅下降态势,人口红利仍然可期。
(五)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
近年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作为推动港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重要举措来抓,作出了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人口城镇化迎来“黄金机遇期”,人口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2016年末,我市城镇人口达到270.68万人,比2010年新增43.13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2%,比2010年提高了8.45个百分点。
二、连云港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口发展新变化
(一)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
2010-2016年,连云港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3.3%、13.2%、10.5%、12.4%、9.8%,连续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6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9.1%,服务业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31.1%,服务业已经成为连云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我市就业人口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就业人口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高端职业流动,行业选择渐趋多样化。2016年,连云港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2.2%、36.4%,分别比2010年上升2.4、1.2个百分点。
表3:连云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产业结构(%) |
就业结构(%) |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
2000 |
28.0 |
37.9 |
34.1 |
58.0 |
20.3 |
21.7 |
|
2010 |
15.3 |
45.7 |
39.0 |
35.1 |
29.8 |
35.2 |
|
2015 |
13.1 |
44.4 |
42.5 |
31.5 |
32.2 |
36.3 |
|
2016 |
12.7 |
44.2 |
43.1 |
31.4 |
32.2 |
36.4 |
就业结构伴随经济转型的发展,也相应发生了一定变化。就业人员的职业分布,也同样反映了连云港就业人员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升级,表现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减少,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发生转移;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日渐突出,为在经济放缓形势下保持就业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2010年相比,2015年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人员增加1.16个百分点,生产制造人员增加1.32个百分点。
表4:连云港就业人口职业分布 |
|||
单位: % |
|||
样本按职业分类占比 |
2015年 |
2010年 |
增减百分点 |
总 计 |
100.00 |
100.00 |
- |
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
0.99 |
1.44 |
-0.45 |
专业技术人员 |
6.03 |
6.88 |
-0.85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3.08 |
3.07 |
0.01 |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
22.65 |
21.49 |
1.16 |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 |
35.65 |
36.82 |
-1.17 |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
31.53 |
30.21 |
1.32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0.07 |
0.13 |
0.09 |
(二)低端劳动力减少,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明显
传统制造业是“去产能”和“脏乱差”小作坊的整治重点,是吸纳普通低端劳动力最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在这一轮落后产能淘汰的过程中企业用工减少最多的行业,其中,无技能、低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比重为71.1%,比2010年降低6.7个百分点。
表5:连云港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
|||
单位: % |
|||
样本受教育程度的比重 |
2015年 |
2010年 |
增减百分点 |
总 计 |
100 |
100 |
- |
未上过学 |
2.24 |
3.34 |
-1.10 |
小学 |
18.89 |
22.46 |
-3.57 |
初中 |
49.98 |
52.01 |
-2.03 |
普通高中(含中职) |
17.55 |
13.92 |
3.63 |
大学专科 |
6.45 |
4.91 |
1.54 |
大学本科 |
4.59 |
3.17 |
1.42 |
研究生 |
0.30 |
0.19 |
0.11 |
(三)高素质人才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
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科技人员和专业人才。这些岗位需求的升级逐步提升了连云港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大学生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全面提高。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为11.3%,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四)人口逐步向城市和中心镇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辐射不断提高,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日益增强。2016年,连云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2%,比2010年提高8.45个百分点。同时,近年来连云港大力推动县市区建设,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环境,使之成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高地,并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要求,建设一批带动示范力强的特色小镇。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趋势也十分明显。特色小镇创建加快推进,以及各地立足当地城镇的独有特色开拓发展,开创了突出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等许多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中小城市合理分工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五)选择自主创业人员不断增加,“创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三新”经济快速发展,极大激发了大众的创业激情,自主创业队伍不断壮大,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据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 2016自营劳动者占比达48.3%,比2013年上升9.7个百分点。
三、连云港经济转型升级的人口制约因素
(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
长期以来,非农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年轻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内农业转移人口,但现在这个来源已发生趋势性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快,2015年连云港30岁以下的农业从业人员为14.9%,比2010年下降3.8个百分点。
(二)部分工种年龄断层
在总体劳动力逐步“老化”过程中,那些连云港传统劳动密集型支柱产业的劳动力老化更需加以关注。随着第一代熟练工步入中老年,难以适应工作强度,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而新一代劳动力大多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一线生产,从而产生了年龄断层的现象。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连云港制造业中有21.0%的就业人员已经45岁以上, 44.4%的建筑施工人员年龄在45岁及以上。
(三)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
人才是连云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保证,高层次人才更是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动力。目前,我市人才状况大有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生产制造人员中,本科及研究生比重分别为38.3%、31.5%和1.6%,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
(四)一线技能人才比重偏低
随着连云港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技能人才总量短缺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长期存在的问题。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一线生产制造人员的中职和专科学历人员比重只有8.7%,农业生产人员的中职和专科学历人员比重仅1.1%。
四、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转型升级处在关键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必须高度重视人口发展的新变化,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持续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人口红利”驱动向“人才红利”驱动转变,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一)坚持人才优先战略,继续加大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的人才工作责任。各地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计划,以校地合作、培训券等方式,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在“产教融合”中提升人才储备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继续加大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降低紧缺人才落户门槛,吸引并留住外来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流入人口,是提升人口素质和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各地在制定落户政策时,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考虑人才的需求度和紧缺度等“软指标”,而降低住房条件、居住时间、参加社保年份等“硬指标”。对于区域紧缺人才(包括高技能人才)妥善解决紧缺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紧缺人才在教育、医疗、交通、落户等方面的同城待遇,逐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入才集聚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三)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提升在职人员文化素质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地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开发个性化教学培养方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开展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学历+技能”的“双证书”在职人员培训。
(四)加强政府资源整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绩效
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业转移人口仍将是我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工作,但实践情况来看,培训项目比较分散,并由多个部门和团体分别实施,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培训的问题。要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的统筹规划,将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纳入区域人才培养规划中,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成效。